HKMHF 精神健康資訊平台 > 每日精神貼士 > 電台節目《自在想》精華 > 《自.在.想》第二集 – 兒童情緒 – 第一部份

《自.在.想》:由精神健康基金會同你靜觀自在。

《第二集 – 兒童情緒》

主持: 楊樂笙 & 基金會「傳晴大使」李珊珊小姐
嘉賓: 精神科專科 – 連凱欣醫生、臨床心理學家 – 饒方莉 (Venus)

近年家長們及老師們都對兒童出現的情緒問題特別多加留意。我們過往比較容易忽略兒童的情緒,認為小孩子「扭計」、不開心、會哭很正常。但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,開始有更多人留意小孩子的情緒是否出現問題。這一集邀請了兩位專家,分別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小姐(Venus)及精神科專科醫生連凱欣醫生(Dr. Lin)來講解如何觀察兒童的情緒問題表徵和成因。

Venus指出兒童的情緒問題的表現有幾種。悶悶不樂、睡眠質素不佳,晚上驚醒找父母同睡。而身體徵狀的表現有:胃痛、常要到洗手間。不開心的小孩會變得沉默寡言、隱藏自己、與別人缺乏接觸。如果小孩子的情緒嚴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、社交或學習表現,以及與家人相處,而且持續幾個星期或以上,就可能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
至於如何分辨兒童情緒?是懶惰還是情緒上出現抗拒? Dr.Lin表示,孩童的話,較常見是情緒低落的問題,譬如抑鬱症;青少年則較常出現兩極的情緒病,如躁鬱症;另一個常見的情緒問題是焦慮症,有以下數種:

  1. 分離焦慮──年紀較小的小孩子與爸爸及/或媽媽分開時會變得擔心;
  2. 廣泛焦慮──普遍的擔心,如「船頭怕鬼,船尾驚賊」;
  3. 「選擇性緘默症」(Selective Mutism) ──有些小孩在家像「開籠雀」般多話;但出門後或上學後,又或是遇見陌生人會害怕,在陌生的環境不說話。臨床上醫生見過有些小孩完全不說話,也是一種患上焦慮的情況。

而專家也提到,小孩的焦慮,是由一些原因形成的。根據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「生理-心理-社會」模式 (Bio-Psycho-Social Model) –

Bio:基因遺傳等先天性因素,令小孩子在處理負面情緒時,想法或感受容易傾向敏感或低落,或是容易緊張或焦慮。這一種是天生的。

Psycho:小孩子自己如何看這個世界。例如在學校因疫情停課這件事上,就好像如何看待半杯水一般,有些會覺得很好,可以有更多時間在家休息,做自己有興趣的事。但有些小孩子的想法會比較負面,會覺得一直被困在家中,不能上學;或是不停被爸媽罵,沒希望了。這是在心理上如何演繹一些問題。

Social:小孩子從小到大成長的經歷,包括:學校、社交以及居住狀況,朋輩和家庭關係等。在臨床上看見父母和子女由嬰孩到小童的成長階段──「依附關係」(Attachment)──能否給予小孩子一種安全的感覺;在小孩子有需要時,父母是否仍能在身邊陪伴/給予情緒上或生理上的需要。小孩子是從父母的方向去學習了解這個世界。好壞視乎在和父母的相處中有些什麼。如從小已是一種安全、舒適的關係,安全感強的話,那麼小孩子對這世界的安全感也會很強。

李珊珊小姐分享了她童年成長的經歷,小時候比較獨立,父母常不在身邊,與家傭姐姐相處的時間反而比較多,對這個世界是「零安全感」。當時自己亦很敏感,特別不愛說話。

當然香港這個高壓的環境也造就了兒童情緒問題的誘因。家長常要求小孩「贏在起跑線」,小孩常常因此缺乏留白,以及可以玩耍的自由空間,造成他們很大壓力。在臨床上,Dr.Lin 常看見香港小孩感到「不能輸」,一旦輸了便會發脾氣;其實過份追趕和比較會減低抗逆力的發展,小孩遇到錯折時未能學會”反彈”, 以正面心態欣賞自己。她鼓勵父母們不要只顧站在山頂呼喚小孩趕快爬上山,要改變心態和自己小孩一同站在山下的起步點,為他打氣加油,能進步一格便鼓勵,然後再接再礪。

這呼應了上一集珊珊分享的「同行」,在失敗時有人陪伴分享感受,不必強迫拖著前行。家長拖著小孩子的手,陪著小孩子慢慢走便已足夠,這已是好的面對方法。

那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小孩的情緒問題呢? 重點在於接納與同行,情緒與天氣一樣,都是會來會走 ,變化無常的(impermanent),抱着一份平常心去觀察它們,接納它們,學習與自己的情緒同在,同行。Venus會和家長和小朋友做一個天氣報告的靜觀練習。嘗試詢問小朋友當刻的心情如同什麼天氣。接納情緒的轉變,可以和天氣一樣有變化。在呼吸練習之後,才來詢問小朋友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。無論如何,爸媽都會和小朋友在一起,陪伴在身邊,一齊渡過心情的陰雨天,天氣很快變會轉好。透過練習同時讓家長小孩明白情緒是可以談論的,可以表達,可以被接納,可以分享。學習靜觀也會對小朋友日後處理壓力,面對處理自己的情緒會有幫助。

最後珊珊總結了兩位專家的分享 -「有危就有機」- 遇到小孩子的情緒困擾,積極面對很重要。小孩子的情緒問題不只是屬於他個人的,也是一家人的,不能只責怪一方。當應付小孩子的情緒問題時,需要家長有良好心態去理解和引導,並且和小孩一起同心協力去面對、處理狀況。同行的支持和鼓勵更可幫助提升親子關係,開啟情緒健康新的一頁。

特別鳴謝︰
香港大塚製藥 支持本集節目,為大家送上一個自在空間。

精神健康基金會

所有文章

李珊珊

精神健康基金會「傳晴大使」

所有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