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七位香港人便有一人患上情緒病。情緒病並不罕見!當中「鬱躁症」患者,情緒時而高漲、時而抑鬱,患者家人和朋友十分困惑。

X同學中學時期成績優異,順利進入大學,入讀心儀的學科。大學第二年,積極參與學生活動,同時亦要應付學系繁重的學業。X相信自己兩者兼顧。半年後終於崩潰。精神不集中、情緒低落,整天留在宿舍睡覺。駐校醫生轉介精神科專科診斷,患有鬱躁症。

鬱躁症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,新一代藥物治療效果顯著,治療六星期至十二星期後,大部分病人都會康復,但需要配合心理治療及繼續服用藥物,減低復發機會。可是部分病人穩定後,自行停藥。因此,情緒病治療最大困難是減低復發機會!

X向學校申請推遲學業半年,康復後,重回昔日生活和學習,一切十分順利。X選擇停止服藥,依靠個人意志力克服鬱躁症。醫生建議不要操之過急,按指示評估每天情緒變化,共同制定康復方案。有些鬱躁症患者喜歡輕度情緒高漲狀態,靈感湧現、精力充沛,做事得心應手。情緒七上八落,很容易跌落情緒波動的陷阱。有一些患者更選擇單一服用抗抑鬱藥,讓情緒更高漲,提高效率。可是情緒高低起伏反覆多次,出現魯莽行為,作出不能挽救的決定。

昔日精神科治療與內科一樣,根據治療手冊診治,病人必須遵從醫生指示服藥及接受其他治療。現今精神科治療尊重病人決定,採用Care Programme Approach CPA。患者、家屬、醫生、護士、社工等,各人分別表達意見,共同制定治療目標。筆者三十年前到英國受訓,羅拔臣教授帶領香港醫生與病人、家屬及病人權益代表一同開CPA會議,討論不同治療方案,讓病人作選擇,大家都尊重患者的決定。會議上患者與其他成員平等享受咖啡或奶茶!

精神健康基金會

所有文章

丁錫全醫生

精神科專科醫生
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

所有文章